导航菜单
首页 >  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许卓群教授获颁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  > 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

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

        1956年创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了中国研制计算机的时代,到2016年,中国计算机事业走过了整整60个春秋。60年前,为实施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的重要一项内容----计算技术,一批科学家汇聚北京,共同开拓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回望这一甲子的光辉历程,无数的科学家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使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他们的业绩已载入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史册。为表彰和感谢他们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计算机学会决定颁发“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授予那些参与中国计算机事业早期创建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

莫根生( 1915-)

    

    任职于中科院计算所,华北计算所,北京市计算中心。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负责人。

为中国最早的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做出了杰出贡献。

胡守仁(1926-)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我国第一台银河亿次巨型机的设计者和主要领导者,参与创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及研究所。

为中国银河亿次巨型机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

郑守淇 (1927-)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曾任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外设组组长,首批计算机骨干训练班教师,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原理教科书。

  为中国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

魏道政 (1928-)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从事容错计算的研究,提出的主路径敏化法是电子测试技术领域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在容错计算、计算机辅助测试、可测性设计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康继昌 (1930-)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机载计算机,第一台设计定型的机载火控计算机。

为发展中国机载计算机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锦德 (1930-)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创建。研究方向主要在微处理器、微型机和UNIX系统、开放系统、中间件技术和C3I系统。

为发展中国国防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慎权 (1930-)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最早从事计算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学者。

为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虞承宣 (1930-)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研究员,我国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119机总体及逻辑设计负责人。

为中国早期通用计算机系统研制和发展军用计算机做出了杰出贡献。

苏东庄 (1932-)

曾任职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参加我国第一代计算机(104机)的研制,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作者。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孙永强 (1932-)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曾领导完成国内早期编译系统,从事程序验证、函数语言等方面的研究。

在计算机软件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师曾 (1932年-)

  江南计算所高级工程师。参与和领导了多台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计算机研发工作。

为中国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柳克俊 (1933年-)

海军装备研究院教授,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参与我国海军装备数字化、指挥自动化的创建。

为中国军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罗晓沛 (1933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计算机界“黄埔一期生”,“黄埔四期师”,参与创建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提出了面向群体的软件工程方法。

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曹东启 (1935年-)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参加或主持104、119、109乙、127等机种的BCY算法语言设计及其编译系统开发工作。

  为中国网络软件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陈堃銶 (1935年-)

  北京大学教授,早年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软件部分的培训与设计,是我国激光照排系统软件总设计师。

在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大型软件设计和实施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胡道元 (1935年-)

清华大学教授。

  在中国早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鞠九滨 (1935年-)

  吉林大学教授,我国首台全晶体管军用指挥专用机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专用机的研制者。

为计算机并行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三立 (1935年-)

清华大学教授,曾负责我国四代(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与中国四代计算机的设计研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石纯一 (1935年-)

  清华大学教授。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Agent技术、定性推理和机器学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尔乾 (1935年-)

  清华大学教授, 曾作为计算机组组长参与我国首台“数控铣床”研制。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及其CAD系统。

  为DJS-100系列计算机集成电路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

杨天行 (1935年-)

  曾任华北计算所产品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电子部计算机司司长,总工。参与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的研制,创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为推动中国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锡令 (1935年-)

曾任华北计算所副所长、副总工程师、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总工程师、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参与我国第一代计算机DJS-104的研制,曾任国家攻关项目“SEP的研究和开发”总体组组长。

  为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江学国 (1936年-)

华北计算所研究员,曾任总工程师 。

为研制108乙、DJS-260等中国早期大型计算机做出了杰出贡献。

吕文超 (1936年-)

清华大学教授,DJS-100系列计算机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

为中国DJS-100系列计算机的设计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施伯乐 (1936年-)

  复旦大学教授。

在计算机数据库和知识库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许卓群( 1936年-)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曾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工作。

为中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正清 (1937年-)

  长期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计算机的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

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规划管理和应用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鼎兴 (1937年-)

清华大学教授。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863计划早期组织实施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惠通 (1937年-)

华北计算所研究员,曾任华北计算所总工程师。

为中国早期的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计算机产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修 (1937年-)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中国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巢尘 (1937年-)

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60年代末转入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系统的研制。

在软件形式化和分布式程序设计等软件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出杰出贡献。

相关推荐: